公司报道 关于藏区 关于医药

关于医药

钟南山院士强调了藏药治疗新冠肺炎的研究必要性,并指出藏药不仅在国内使用,还可以考虑用到国外去。
 "甘肃省新冠肺炎防治专家组与钟南山院士团队进行的视频会议中钟院士专门提到“有效的藏药对新冠肺炎的实验研究”方面的意向,望甘肃奇正藏药能够与钟院士团队实质性合作,并在藏药治疗新冠肺炎的基础研究方面能够取得突破性成果".2020.3.20ཉིན་ཀྲུང་ནན་ཧྲན་གྱིས་ནུས་ལྡན་གྱི་ཀྲུང་ལུགས་སྨན་རྫས་དང་། བོད་སྨན་སོགས་ལ་བརྟེན་ནས་རྒྱལ་ནང་གི་ཏོག་གསར་གློ་ཚད་འགོག་བཅོས་དང་། ད་དུང་རྒྱལ་སྤྱིའི་རིམས་ནད་འགོག་བཅོས་ནང་ཞུགས་ཏེ་ཤུགས་སྣོན་རྒྱག་དགོས་ཞེས་གསུངས་པ་རེད།  钟南山院士提到有效的中药,包括藏药来参与国内的新冠肺炎防治,还要加强国外的防治。3月20日下午,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与我省新冠肺炎防治专家组召开视频连线会议,就新冠肺炎临床救治情况进行了交流与探讨。我省新冠肺炎防治专家组连线钟南山 共同探讨中医药应用བརྙན་ལམ་ནང་ཡོན་ཧྲི་ཀྲུང་ནན་ཧྲན་གྱིས་བོད་སྨན་གྱིས་གློ་ཚད་གསར་པར་སྨན་བཅོས་བྱེད་པའི་ཞིབ་འཇུག་གི་དགོས་ངེས་རང་བཞིན་ནན་བཤད་གནང་བ་དང་འབྲེལ། བོད་སྨན་རྒྱལ་ནང་དུ་སྤྱོད་པ་མ་ཟད་ད་དུང་ཕྱི་རྒྱལ་དུ་སྤྱོད་རྒྱུའི་བསམ་བློ་ཡང་བཏང་ཆོག་ཅེས་གསུངས་འདུག 记者:索翀瑞  刘民俊  李京洋   来源:兰州新闻Lztvnews
查看详情
四川省甘孜州:发挥藏医药优势助力疫情防控
四川省甘孜州:发挥藏医药优势助力疫情防控医务人员为牧民群众送防疫藏药。医务人员送防疫藏药到防控卡点。医务人员送防疫藏药到隔离点。医务人员正在分装防疫藏药。       抗击新冠,藏医有作为;勇斗病魔,藏药显“神威”。       制定藏医药诊疗方案、推出“清肺解瘟”建议组方、藏药道孚抗疫一线倾力协助预防救治……       自疫情发生以来,藏医与西医、中医上演“三套车”,在雪域高原上与新冠病毒进行生死搏斗。中、西、藏医药结合诊疗,打出一套协力抗疫“组合拳”,实现了““1+1+1>3”的显著临床疗效。       藏医藏药作为中华民族古老医学的一个分支,常以神奇的疗效和神秘的色彩让世人骇目。藏医药的抗疫作为,也让世人再一次对蕴含古老智慧的民族瑰宝进行关注。藏医药发展,前景可期。       千年古方助抗疫       已亥庚子冬春之交,新冠肺炎来势汹汹,疫情防控形势严峻。1月22日,四川省甘孜州藏医学会专家聚首讨论抗击新冠肺炎对策,迅疾制定《甘孜州新冠肺炎藏医药诊疗方案(试行)》(藏汉语版)。       疫情不等人,良方尤可贵。针对提早介入、厘清病因、配合西医、综合干预、优势互补、发挥效用、缩短疗程、遏制蔓延,结合新冠肺炎症状收集和临床分析,选取了临床应用时间长且疗效确切的“藏医药防治瘟疫犯肺症”的千年经典古方剂组合,包括郎波各觉、佐窝尼昂、催汤三种,作为新冠肺炎组方。       2月6日,甘孜州藏医学会补充完善《甘孜州新冠肺炎藏医诊疗方案(试行)》(藏汉语版),公布了以藏药郎波各觉、佐窝尼昂、催汤外,兼以仁青芒觉、达斯玛布、七珍汤、迟汤、洛觉玛、藏药香囊、藏药熏香等组成的藏医药“清肺解瘟”建议组方。       2月11日,甘孜州卫生健康委(州中藏医药管理局)正式行文建议在甘孜全州推荐使用州藏医药协会制定印发的《藏医药“清肺解瘟”组方》(藏汉语版)。       2月14日,藏医专家团队奔赴一线参与疫情防控,藏药大面积用于甘孜抗疫——       截至3月12日,通过数轮免费派药,已累计为道孚774人次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11435人次居家隔离者以及2040余名隔离点值守人员、环卫工人、敬老院老人等发放了价值90万元的藏药制剂、藏香、中药汤剂,实现了道孚“五乡一镇”疫区中藏药全覆盖。       甘孜州78名确诊病例中,有76名使用了清肺排毒合剂(新冠 1号)和藏药制剂,参与率达97%。这是以往疫情防治从未有过的,这也意味着中、西、藏医药结合防治新冠肺炎具有标志性的里程碑意义。       截至3月12日,累计为甘孜全州55.11万名群众免费提供发放中药大锅汤和藏药制剂,价值385.63万元。       天下医学万变不离其宗,皆是相通相融合。新冠肺炎症状从藏医药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三因”学说来解释,类似于中医的瘟症。以此为纲,结合历代藏医药圣手留下的足够丰富的、宝贵的方药、方法和方略,除了帮助患者恢复自身正气,减轻缓解病情,截断逆转病势,从而促进患者尽快痊愈外,还按照藏医药 “未病先防、防治结合”可扶正阳气、提高免疫力的特色优势,促成藏医药在“疫”线早期介入、全面覆盖、关口前移下沉。       此次抗疫中,大部分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和医学观察隔离者通过服用通治方的藏药制剂和大锅汤,对高危人群产生预防作用、让轻症患者病情不再加重、让重症患者不至于死亡,对传染病治疗留出较大的“缓冲地带”。       确诊病人住院治疗期间,郎波各觉和香囊药包投入隔离病区广泛使用,藏医药跟踪施治再加上心理疏导,从而达到“祛瘟强体”巩固疗效的作用。       “目前,绝大部分病人对通治方的反映都很好,不良反应很少,服药比较安全,这就是最好的反馈。”甘孜州藏医药协会会长、州藏医院院长白玛卓嘎不无自豪地表示,此次抗疫是对藏医药的一次大考,甘孜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       西藏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著名藏医药学家贡觉·旺堆也对抗疫中的甘孜藏医药发挥作用倍加推崇。他说:“客观来说,藏医药虽然不能‘阻击’一切疫病,但州藏医药协会此举选取仁青芒觉、郎波各觉作为防治新冠肺炎主药,可谓组方精准有力。”贡觉·旺堆认可甘孜推广应用的藏医药“清肺解瘟”组方,并肯定甘孜藏医药“智囊天团”同步带动了一大批藏医药瘟疫药物的临床研究和推广应用,意义深远、影响重大,为甘孜全域疫情防控贡献了藏医药智慧。       道孚居家隔离群众彭先生是抗疫组方的“活招牌”和“宣传员”。他说:“噶真切!藏医药用后感觉很好。让我们减少了焦虑、紧张和恐慌,能正确看待疫情,也晓得先期预防的重要性。”       西医为主,中医藏医为辅,西医、中医、藏医三结合是甘孜抗疫的最大特色。道孚疫情防控省专家组组长李国平对藏药助力抗疫给予高度评价。       作为民族瑰宝的中医、藏医和体现现代人类科技智慧的西医都是人类健康的守护神。三种医学采用的手段不同,但都是在“照顾”患者,目的一致。天下医者是一家,在此次抗疫中,更深层次显现了藏医和中西医结合,对症选用、优势互补,在抗疫中产生“1+1+1>3”的效果。       藏药飘香抗疫史       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有着世界“第三极”之称的青藏雪原,冬虫夏草、川贝母、天麻、红景天、藏木香、羌活、雪山一枝蒿……神奇植物本草,犹如遗世奇葩。       在夜昼更迭的岁月里,上述诸种“人间甘露”渐渐走进雪域先民们的视野,遂自采、自制、自用,古老藏医药应运而生。       经过一代代藏医药人不断的传承创新,在漫漫发展进程中,藏医药日臻焕发出传承历史悠久、理论体系完整、实践经验丰富、学科门类齐全、诊疗特色鲜明、文化载体多样的显著特点,与中医学、西方医学、印度吠陀医学一道展示着世界传统医学的魅力。       藏医药像一朵瑰丽的雪莲花在青藏高原盛开了数千年,凝聚了无数人智慧的结晶,守护着高原人民的健康。       针对此次藏药抗疫作为,贡觉·旺堆分析:“当前,西医在主导治疗疫病方面有着较好功效,但数千年攒下来的藏医药芳香开窍、调节机体、杀毒祛疫等理论知识和实战经验,仍是抗疫的重要‘利器’之一。”       回溯藏民族“时间简史”,藏医和疫病的斗争从未停止,藏药一直是各类瘟疫病毒的“死对头”, 藏医药自身的发展历程本就是一部与瘟疫(传染病)的斗争史——       《四部医典》《甘露宝瓶》等藏医药经典著作就记载了一定数量防治瘟疫的名方、秘方、验方;       早在公元八世纪,《四部医典》第三部《秘诀部》就记载了疫病概念、多种病因、具体分类、症状诊断、治疗原理、预防措施、用药处方,一应俱全,甚至还有对未来瘟疫传播的预测分析,是最早介绍藏医介入预防在传染性疾病中发挥的正向作用的典籍;       1266年,西藏阿里古格地区发生疫情,当地藏医药专家开出“古格奇至”和“防疫奇至”等治疗瘟症处方;       14世纪,西藏后藏萨迦地区爆发传染病,著名藏医药专家唐顿杰布针对疾病特征创制出“红色清瘟丸”;       19世纪末,青海果洛地区发生鼠疫,著名藏医药专家斗拉诺布、堪藏周杰研制出“九味黑药防疫散”“十二味翼首草丸”;       20世纪初,西藏江孜局部地区爆发天花,药王山利众藏医学院专家首创所谓的“天花疫苗”,《藏医秘诀补遗》中详细记载了18种瘟疫病的防治方法,《藏医实践概论》中详尽搜罗了38种瘟疫病的防治经验……       历代藏医与各种疾病开展了斗智斗勇的抗争,留下了不少疗效确切、行之有效的诊治教案和经典组方。       此次甘孜州阻断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态势,巧妙借助藏医药“治未病”,即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和瘥后防复的特长。既有通用方,也有针对不同病情、不同症状的方剂,还有中成药,体现了辩证与辨病的统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统一、指导和规范的统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甘孜州藏医药协会“爬梳”藏医经典《四部医典》,开出了“清肺解瘟”组方。其中,郎波各觉成方于约公元一至二世纪,佐窝尼昂成方于公元十七世纪,催汤则成方于公元十五世纪,为南派藏医药创始人宿卡娘尼多吉发明,历经瘟疫锤炼的这些抗疫药物,或可送服,或可作香囊药包佩戴,皆有挥发气味,刺激鼻腔、呼吸道黏膜,从而达到人体免疫力调节和预防呼吸道传染病之功效。       曾经璀璨,今又流芳。集青藏高原自然科学和人类智慧为一体的中国古代医药科学瑰宝——传统藏医药,曾在雪域高原的抗疫史中发挥作用的藏医药,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展现作为。 
查看详情
藏药医学未来或有重大突破,钟南山院士团队将准备对藏药展开研究工作
藏药医学未来或有重大突破,钟南山院士团队将准备对藏药展开研究工作“如果能预防病人转为重症,那么传统药物也是很有效的药物。我看有些藏药就能够使病人的病状减轻,不发展为危重,我们知道发展为危重症,治疗是相当的难,不发展为危重症,那是一个最大的成绩……”3月20日17时,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与甘肃省卫健委、甘肃省新冠肺炎防治专家组三方视频连线时,给予“甘肃方剂”中的藏药方这样的评价。钟院士表示,藏药在这方面很有潜力,他说:“我想,我们能够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围绕藏药在减轻症状、缩短发热时间,甚至是减少病毒载量方面的疗效展开进一步研究。”钟南山院士研究团队核心成员黎毅敏、李时悦、黄庆晖、杨子峰、李楚芳多位教授和甘肃省卫健委主任郭玉芬以及岳红梅、张志明、舒劲、王兰娣、明吉措姆、雷菊芳等中藏医药专家参加了此次视频连线。藏药方被明确列入防治新冠肺炎“甘肃方剂”:预防阶段使用催汤颗粒,治疗阶段,普通型患者使用催汤颗粒和流感丸,恢复阶段使用仁青芒觉颗粒。这些藏药方随甘肃医疗队同赴武汉,在医护人员防护中反映良好,对症应用于武汉市中心医院40例病人,也取得了阶段性效果。钟南山院士在发言中对藏药、民族药给予了认可,他说:“整个医学是两条路发展创新,一个是西方分子结构,化学结构,从基础做动物到临床,路很长,一个是从经验医学发展到循证,很多几百年上千年老百姓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循证医学证实疗效,这也是个很好的方法。甘肃、西藏、青海、云南等地区的民间医药一定有存在价值,才能流传到今天,我深信不疑!”钟南山院士谈到了来自于传统医学古老典籍的抗疟疾药物青蒿素、抗肿瘤药物紫杉醇、抗流感药物达菲,都从植物中提取出来的。鼓励甘肃作为中医药大省,尽快走出一条从经验医学到循证医学的发展之路,用现代医学的方法研究中药,包括藏药。“一方面从细胞水平筛选一些有效的药,另外从动物水平筛选一些有效的药,有价值的药,这样的话,对藏药有一个提升……”钟南山院士表示:“我觉得藏药也很有潜力,希望我们进一步研究合作,找到好的东西,为世界做贡献!”据了解,作为藏药的代表性企业,奇正藏药积极参与了钟南山院士团队对藏药的研究工作,奇正藏药董事长雷菊芳表示:首先,钟院士对于藏药发展的架构,如同一束阳光投射到了藏药研发的前进道路上,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其次,传统医学,尤其是民族医学,由于文化、地域、历史等方面造就认知差异,质如珠玉,却始终藏在深闺未被人识。此次甘肃卫健委将藏药纳入了甘肃方剂,不仅仅支持了甘肃藏药发展,同时支持了五省藏区广大藏医传承发展的信心,照亮未来;最后,这次的疫情给我们一些启示:流行病毒为基础病,在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上,基础的问题才是人类生存至关紧要的问题,当它到来的时候,你能释放出能量,给予人类帮助,那么机会和发展也会紧跟其后。” 
查看详情
科技有效支撑藏医药产业发展
科技有效支撑藏医药产业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    藏医药是推动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西藏自治区科技厅积极立项支持指导藏医药研究,成效明显。  一是组织了五省藏区藏药产业发展论坛,编制完成《藏医药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藏医药科技发展情况及未来发展建议》,明确了藏药发展方向及技术攻关重点。藏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藏药材资源数据库建设项目完成了近900部藏医药典籍文献的数字化整理、扫描翻译等工作。  二是支持四臣止咳颗粒、糖康福胶囊Ⅱ期、香莲祛痛霜Ⅱ期、二十味尘香丸、比较催汤颗粒和催汤丸、丹玛松珍丸、藏秘降糖灵制剂、哲布松觉、抗缺氧含片、绿柳颗粒剂、六味巴隆散等10余种药品开展前期研究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其中,《比较催汤颗粒和催汤丸临床研究》项目,完成了催汤颗粒和催汤丸治疗感冒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并将传统藏药剂改为现代制剂,获得了医疗机构制剂再注册批件。  三是“西藏藏医药基本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项目,首次系统、科学、完整地规范藏医药名词术语,完成了5213条藏医药名词术语藏文名的规范化研究,基本涵盖了藏医药各学科中基础、常用的专有名词术语,建立了一套统一规范的藏医药名词术语体系,正式出版了藏文版《藏医药学名词》。 
查看详情
坚持传承与创新 推动藏医药走向世界
坚持传承与创新 推动藏医药走向世界  作者: 孙健 来源: 中国西藏网   中国西藏网讯 藏医药是中国医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植根于纯净、古朴的土地,挺拔在世界屋脊的雪域高原,千百年来,向人们展示着它独特的风采。 图为《四部医典》现代版本  早在2000多年前,藏族在与自然界的长期搏斗和生产实践中,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医药风格,又博采中医、古印度医学、大食(古阿拉伯)医学以及周边国家医学之长,在不断完善、发展中成就了独特的医疗体系。  公元8世纪,著名藏医学家宇妥•云丹贡布在总结本民族医药的基础上,广泛吸纳中医、印度寿命吠陀医学以及周边国家医学的精华,编撰完成藏医巨著《四部医典》,在诊疗上将疾病分为“龙”(人体动力与机能)、“赤巴”(器脏功能)、“培根”(人体津液)三大因素,又将疾病分为19类、404种,采用尿诊、脉诊、色诊、试验诊断等方法判断疾病,同时将各种方剂、药材作了详尽地描述,奠定了藏医药的基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月王药诊》《药诊八支》《甘露八部》《药方秘要》等药学名著也为藏医药的发展作出卓越的贡献。 图为《四部医典》关于人体内脏的部分篇章  公元17世纪,著名藏药学家帝尔玛•丹曾彭措著成的《晶珠本草》则汇集了藏药学之大成,系统地将药物的形态、性味、产地、用法等作了详尽地描述,成为藏药学史上的重要典籍。至此,藏医药已形成了既区别于内地中医药,又不同于西方医药的较为完善和独特的理论体系——藏医药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术传承创新中心主任张艺教授在2018年北京国际藏医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中称,藏医药的传承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两大问题,如何原汁原味的传承藏医药的精华,传承中又如何创新,值得思考。目前藏医药的传承和创新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藏医药古籍文献研究急需加强;二是藏医特色临床诊疗技术与诊疗方案优化与评价不足;三是藏医药资源保护、安全性、临床疗效等科学基础薄弱;四是藏医药科技人才队伍薄弱,科技平台较少,水平有待提高;五是缺乏全国性的藏医药等民族医药研究平台。  “目前,我们不断探索和总结,把握藏医临床诊治经验和用药规律,提高藏医药临床疗效。及时总结名老藏医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整理藏医药古籍文献。并且加强系统生物学和信息技术在藏医药中的应用。”张艺教授对藏医药的传承与发展充满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统医药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促进文明互鉴、维护人民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西藏传统医药文化不断被世人认知,以及历代藏医的探索与实践,藏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一定会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从而走出高原,走向世界。(中国西藏网 记者/孙健)(责编: 郭爽) 
查看详情
中医药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
中医药信息化是实现中医药振兴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技术支撑,也是体现中医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全面提升中医药信息化水平,以信息化驱动中医药现代化,是适应国家信息化发展新形势的重要举措,是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的必然选择。根据《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国发〔2016〕15号)、《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47号)和《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国中医药规财发〔2016〕25号),制定本规划。一、规划背景“十二五”期间,在多方协同推进下,坚持应用驱动,强化顶层设计,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启动实施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诊疗区(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建设项目,初步建成国家和省级中医药数据中心,基本构建形成了国家、省两级中医药信息网络平台。中医药业务信息系统不断丰富,建立和完善了全国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监测网络、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建设监测直报系统、国家中医药项目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平台、国家中医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信息管理系统以及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信息与技术服务系统。中医药政务信息化得到加强,政务管理和公开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中医医疗信息化加快发展,组织实施了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医医院信息化能力建设项目,开发应用了名老中医传承、中医古籍文献、中医辅助诊疗、中医慢病管理等一批中医药特色业务系统,55%的中医医院建立了中医电子病历系统,70%的中医医院建立了门(急)诊挂号系统,75%的中医医院建立了住院管理系统,“云中医”、“网络中医院”、“智慧中药房”等中医药信息新业态逐步兴起并得到推广。中医药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中医药数字图书馆和数字博物馆不断增加,中医药知识传承与传播更加方便快捷。中医药信息化支撑条件明显改善,19所中医药高等院校设立了中医药信息学专业,中医药综合统计制度试点建设顺利完成,国家中医药信息标准研究与制定项目全面启动实施,初步构建与卫生信息标准相融合的中医药信息标准体系,中医药信息化步入加快发展的轨道。当前中医药信息化还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由于起步较晚,长期投入不足,中医药信息化基础设施总体薄弱,区域之间、中医药各个领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与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医药全面协调发展的目标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全行业以信息化驱动中医药现代化意识有待增强,中医药信息化统筹推进、建设和管理的力度不足。中医药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水平有待提升,条块分割、信息孤岛现象依然比较严重。一些重点业务领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够,信息惠民成效还不明显。中医药大数据建设和“互联网+”发展相对缓慢,中医药网络和信息安全亟待加强。中医药信息化专业人才匮乏,支撑中医药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机制需要加快完善。“十三五”时期是中医药信息化实现“融入、整合、跨越”的关键时期。中医药信息化既要解决面临的突出问题,又要积极应对信息化发展的新情况、新技术、新要求。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对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和服务惠民的革命性影响日趋明显。随着我国实施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信息化发展道路,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建设网络强国,为中医药信息化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党中央、国务院越来越重视和支持中医药发展,对推进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提高中医药信息化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医药信息化发展迎来了难得的机遇。随着国家大力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以及中医药信息网络平台建立并不断完善,为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打下坚实基础,中医药大数据建设开发和“互联网+”发展前景广阔,中医药信息化在健康医疗和健康中国建设中将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以满足人民群众中医药健康需求为出发点,以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为主题,以信息化驱动中医药现代化为主线,着力改善中医药信息化基础设施条件,着力提高中医药信息化应用水平,着力优化中医药信息化发展环境,不断提升中医药治理能力和水平,提高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获得感,为建设健康中国服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二)基本原则统筹规划,创新驱动。统筹中央和地方,统筹发挥市场和政府作用,坚持中医药原创思维,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方法,推动中医药理论与实践不断发展。融合共享,便民惠民。坚持以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为目标,整合完善中医药信息平台和信息系统,融入国家人口健康信息平台,紧紧围绕人民健康服务需求,创新大数据应用,不断扩展中医药服务领域,提供更加丰富、方便快捷的中医药健康信息服务。规范有序,安全可控。加强标准和安全体系建设,强化安全管理责任,妥善处理应用发展与保障安全的关系,有效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三)发展目标到2020年,中医药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建成统一高效、互联互通、惠民便民的中医药信息业务平台,创新健康大数据应用,发展“互联网+中医药”,适应深化医改和中医药健康服务快速发展的需求,为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撑和技术保障。——中医药信息化基础设施条件显著增强。以国家、省级中医药数据中心建设为核心,建成中医药信息业务平台,与各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互联互通;中医医疗机构信息化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对中医药信息获得感明显提升。统筹中医药政务业务信息化建设,完善覆盖全人口、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信息业务平台,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中医药信息服务有效供给逐步增多优化,均衡化程度明显增强。——中医药信息化相关产业快速发展。中医药信息化新业态蓬勃发展,“互联网+”中医医疗等新型医疗服务模式更加丰富,创新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推进数据采集、体质辨识、疾病诊断、养生保健、康复疗养、科普文化等健康服务产业蓬勃发展。——中医药信息化支撑体系优化完善。中医药信息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水平不断提高;中医药信息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并在相关领域得到推广应用;中医药安全防护能力不断加强。三、主要任务(一)加强中医药信息平台建设。建设中医药信息平台。联合国家卫生计生委全面实施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构建中医药信息平台,支持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做到与人口健康信息平台纵向贯通、横向互通,实现中医药与卫生计生业务协同、信息互联互通,实现中医药数据中心之间、中医药数据中心与中医药机构之间、中医药机构之间的互联互通,推进中医药信息高效、快捷和安全传输。建设中医药数据中心。以中医药业务需求为导向,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绿色节能等技术,合理规划,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加快各级中医药数据中心建设。依托中国中医科学院建设国家中医药数据中心(国家人口健康数据中心中医药分中心),依托省级中医药机构建设省级中医药数据中心,在部分条件较好的地市试点建设地市级中医药数据中心。专栏1  中医药数据中心建设项目国家中医药数据中心建设依托中国中医科学院建设国家中医药数据中心(国家人口健康数据中心中医药分中心),构建中医药数据处理分析平台,建成覆盖全国的中医药数据云平台与共享网络。省级中医药数据中心建设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依托省级中医医院、中医药院校或科研院所,建设省级中医药数据中心,强化基础设施和信息安全体系建设,与国家中医药数据中心、省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互联互通。绿色中医药数据中心建设试点制定绿色中医药数据中心建设指南,开展绿色中医药数据中心建设试点,推动节能环保技术产品在已建中医药数据中心的替代应用。(二)统筹中医药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建设中医药门户网站群。完善国家和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门户网站建设,整合政务信息资源,建设中医药门户网站群,充分运用新媒体手段拓宽政务信息传播渠道,推进中医药政务公开信息化,开展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政务信息数据服务和便民服务。推进中医药政务协同办公,推广电视电话会议应用,编制中医药文化数字资源总目录,构建中医药文化素材库,推动建设覆盖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移动终端、平面媒体等跨媒体中医药文化传播平台。建设中医药业务信息系统。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资源共享的发展策略,组织和引导中医药信息业务系统的开发,逐步建立中医药信息系统开发与利用框架模型。针对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文化、产业、政府管理、服务贸易等信息化需求,政府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中医药云健康、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示范项目,扩建或新建一批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信息化业务系统,全面支撑中医药提高重大疾病防控能力、基层服务能力、健康服务保障能力、传承创新能力以及科学决策管理能力。完善中医药信息统计制度,建立全国中医药综合统计网络直报体系,推进中医药与卫生计生统计信息共享机制建设。建设中医药信息资源数据库。加强中医药信息资源规划、建设和管理,梳理整合现有中医药数据库资源,统筹建设电子健康档案资源库、中医电子病历资源库等专题信息资源库,建立中医药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目录,完善中医药基础信息资源动态更新和共享应用机制,创新运营管理模式。组织和引导开发中医药数据资源,全面提升信息采集、处理、传输、利用、安全能力,释放数字红利,促进信息消费。专栏2  中医药业务应用系统建设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电子政务建设进一步加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和应用,推进电子政务网络平台的有效联通。加大电子政务网安全性建设,提高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鼓励地方中医药管理部门利用政府技术平台,在同级政府网站上开设子站、栏目、频道等。中医药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基于信息平台业务系统建设:实施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建成中医药政务协同服务系统、中医药服务项目监督管系统、中医医疗广告动态监管系统、中药品种基础数据服务系统、中医临床业务基本信息共享服务系统、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监管与服务系统、中医药专科专病信息服务系统、中医药经验传承服务系统、中医药标准服务系统等。中医药公共信息服务系统:推进中医师资格认证服务信息系统、中医医疗机构资质认证服务信息系统、中医药监督信息数据系统、中医药政策法规评估系统、中医药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医药科技服务信息系统:推进中医药科技管理系统建设。中医药教育应用信息系统:推进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医药文化应用信息系统:完善中医古籍综合信息数据库,推进传统知识名录数据库与保护挖掘平台建设。中药资源应用信息系统:建成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信息和技术服务体系,建立中药材生产流通全过程质量管理和质量追溯系统。中医药服务贸易信息统:建立中医药服务贸易统计直报系统。中医药综合统计网络直报系统:建立健全中医药综合统计调查制度和全国中医药综合统计网络直报系统。国家中医药数据库建设整合现有中医药数据库资源,推进中医电子病历资源库、电子健康档案资源库、中医药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目录建设,完善中医药基础信息资源动态更新和共享应用机制。(三)提升中医医疗信息化服务保障能力。加快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转变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理念,探索信息化条件下的流程再造和中医医疗服务模式创新。加强中医医院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以医院管理和中医电子病历为重点的医院信息系统建设,逐步纳入区域中医药信息平台和人口健康信息平台,推动电子健康档案、中医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和不同级别中医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推动中医医疗机构间检查结果互认。应用云计算技术开展中医医院区域医疗协同信息化建设试点,梳理区域中医医院医疗服务与管理需求,装备开放共享、标准统一的中医医院信息系统。探索和推广“智慧药房”建设,实现电子处方的直接接入,提供包括中药饮片、中西成药调剂、中药煎煮、膏方制作、送药上门、用药咨询等药事服务。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健全分级转诊网络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的有效模式,推进公立中医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转诊预约挂号服务。加强中医馆信息化建设。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诊疗区(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建设项目,加强中医电子病历、辨证论治、中医药知识库、远程会诊、远程教育、治未病、临床业务监管等信息化服务保障能力,推动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管理,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到2020年,所有建成的中医馆具备信息化服务能力。专栏3  中医医疗信息化服务保障能力项目县级中医医院信息化水平提升按照《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等,加强县级中医医院信息化服务保障能力建设,建立和完善以医院管理和中医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中医医院信息系统,覆盖临床医疗、医院管理、科研教学、辅助决策等业务领域。中医医院云管理信息系统(HIS)建设试点在中西部省份,依托省级中医药数据中心开展中医云HIS建设试点,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标准统一、经济实用、稳定高效、满足基层中医医院需求的省级中医药云平台,为基层中医医院提供高效、可靠的信息化服务。民族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工程按照民族医特点,开发民族医医院双语管理信息系统和民族医电子病历。依托省级中医药数据中心,开展民族医云HIS建设,为民族医医院提供高效、可靠的信息化服务。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项目建成省级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为中医馆提供中医电子病历、辨证论治、中医药知识库、远程会诊、远程教育、治未病等信息化服务。(四)促进中医药健康大数据应用发展。 推动中医药健康大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加快建设和完善以中医电子病历、电子处方等为核心的基础数据库,鼓励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推进中医药健康大数据采集、存储,打通数据资源共享通道。与国家卫生计生委建立健康医疗数据共享机制。探索推进数字化中医健康辨识和干预设备、可穿戴设备、健康医疗移动应用等产生的数据资源规范接入中医药信息平台。建立中医药健康大数据资源目录体系,有计划地稳步推动中医药健康大数据开放。推进中医临床和科研大数据应用。依托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加强中医临床和科研数据资源整合共享,推动具有中医特点的生物信息样本库和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建设,提升中医药科研效能。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搭建中医药大数据研究平台,推动科研资源共享与跨地区合作,突破中医药健康大数据应用示范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性技术问题,促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与大数据技术深度融合,加快构建中医药健康大数据产业链,发展居家中医药健康信息服务,推动中医药养生保健、健康养老、健康管理、健康咨询、健康文化、健康旅游等产业发展。研制推广数字化中医药健康智能设备。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开展中医特色诊疗、养生保健、康复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应用,重点研发中医健康识别系统、智能中医体检系统、经络健康辨识仪等中医健康辨识、干预设备,研制便于操作使用、适于家庭或个人的中医健康检测、监测产品以及自我保健、功能康复等器械产品,发展自动化、智能化的中医药健康信息服务,为居民提供融中医健康监测、咨询评估、养生调理、跟踪管理于一体的高水平、个性化、便捷化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专栏4  中医药健康大数据项目中医临床医学数据示范中心建设依托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协同研究网络,建设一批中医临床医学数据示范中心,集成中医学术理论、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中医优势病种临床基本诊疗规律等中医临床大数据资源,构建临床决策支持系统,提升中医科研能力及应用水平。中医临床科研共享体系建设依托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鼓励企业、学术团体等社会力量,搭建中医药大数据研究平台,建设具有中医特点的生物信息样本库、中医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数字化中医药健康智能设备研发推广鼓励数字化中医药健康智能设备研发,支持数字化中医药健康智能设备在中医医疗机构、养生保健机构、康复机构中应用推广。(五)推动“互联网+中医药”服务。发展智慧中医药便民惠民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充分利用互联网企业的技术手段,整合线上线下资源,鼓励开展O2O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中医医疗物联网和健康医疗应用程序(APP)管理,大力推进互联网健康咨询、网上预约分诊、在线预约诊疗、候诊提醒、诊间结算、划价缴费、移动支付和检查检验结果查询、药品配送、随访跟踪等应用,优化形成规范、共享、互信的诊疗流程。探索互联网中医药服务模式,鼓励建立互联网中医院、掌上中医院、“智慧中医诊所”。开展互联网延伸医嘱、电子处方等网络中医医疗服务应用,提供长期跟踪、预测预警的个性化中医药健康服务,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与医保间的智慧支付,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中医药服务需求。发展中医远程医疗服务。实施健康中国云服务计划,引导中医医疗机构运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装备,面向基层、偏远和欠发达地区,开展远程会诊、影像诊断、病理诊断、中医体质辨识、中医经络诊断、宏观微观舌相诊断、手术指导等远程医疗服务,健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机制。探索建立市场化中医远程医疗服务模式、运营机制和管理机制,促进优质中医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健全基于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分级诊疗信息系统,延伸放大中医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有针对性地促进“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加强信息技术研究能力建设。推进国家中医药信息化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开展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加强中医药信息化关键与核心技术研发。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基础作用,建立中医药信息化产业创新联盟。专栏5  “互联网+中医药”建设项目中医远程医疗服务网络建设以中医药信息平台为基础,开展中医远程医疗服务网络建设,提供远程会诊、影像诊断、病理诊断、中医体质辨识、中医经络诊断、宏观微观舌相诊断、远程教育培训、手术指导等远程医疗服务,并逐步推广应用。中医分级诊疗信息系统利用中医医联体、医疗集团等,应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建设中医分级诊疗信息系统,延伸放大省市级中医医院中医医疗服务范围,有针对性地促进“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国家中医药信息化工程研究中心建设   依托中医药机构建设国家中医药信息化工程研究中心,重点研究“互联网+中医药”、中医药与物联网、中医药大数据分析、中医药云健康、中医药移动终端互联,中医辨证论治的智能化、数字化等技术。(六)加强中医药信息化保障体系建设。加强中医药信息化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构建以院校教育为主体、继续教育为补充的中医药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中医药院校教学信息化、现代化和规范化,鼓励应用在线开放课程。强化中医药信息学学科建设,着力培育高层次、复合型的研发人才和科研团队。推进中医药信息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创新信息化人才继续教育模式。加强中医药信息标准体系建设。建立科学实用、符合中医药特色与规律的中医药信息标准体系。加强中医药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换、中医药与人口健康信息融合协同的标准制定,开展与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医保、新农合等互联互通相关的中医药信息标准制修订,完善中医药术语标准、数据集标准等基础标准。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合作,开展中医药名词术语与信息学领域国际标准制定。成立中医药信息标准技术委员会,发挥学术组织、行业协会的作用,开展中医药信息标准推广培训,鼓励中医医院开展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分级评价等,推动中医药信息标准有效实施。加强中医药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全面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将中医药信息安全纳入人口健康信息安全规划,强化中医药信息平台内容安全和技术安全,鼓励引入第三方安全评估与监测机构,开展中医药信息平台及服务商的可靠性、可控性和安全性评测以及应用的安全性评测和风险评估,建立安全防护、系统互联共享、公民隐私保护等软件评价和安全审查制度。建立中医药信息安全通报和应急处置联动机制,推进中医药数据灾备体系建设,提高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的抗毁灭及灾难恢复能力。重视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带来的安全风险,完善网络数据共享、利用等的安全管理和技术措施。专栏6  中医药信息化保障体系建设中医药信息化人才培养建设一批中医药信息学重点学科,培育高层次、复合型的研发人才和科研团队,组织开展中医药管理和技术人员信息化培训,培养一批具备中医药学、信息学、管理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中医药信息标准与规范制修订建立中医药标准制修订与应用推广平台,修订《中医药信息标准体系表》,完成101项中医药信息标准研究与制订项目,发布一批中医药信息标准,推动中医药信息标准的应用。开展中医药名词术语与信息学领域国际标准制定。中医药信息安全防护工程开展中医药行业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落实情况检查,鼓励引入第三方安全评估与监测机构,开展中医药信息系统安全性评测和风险评估。研究解决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带来的安全风险。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推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计信息中心建设,建立健全省级中医药信息化组织领导机构,完善跨区域、跨部门的中医药信息化发展统筹协调与上下联动工作机制。明确信息化部门、业务应用推进部门、技术支持部门等各主体在中医药信息化建设的责任与义务。坚持“建、管、用”并重原则,健全建设、管理、应用推广和运行维护等方面管理机制。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成立中医药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一把手”负责制。(二)加大多元投资力度。会同有关部门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加大对中医药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推动建立与中医药信息化发展需求相适应、同建设任务相匹配的财政投入长效保障机制。拓展中医药信息化发展投融资渠道,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渠道筹资参与、协作机制,保障中医药数据中心建设、中医药信息标准建设等中医药信息化重大项目顺利实施。加强中医药信息化相关项目的立项与支持力度。(三)推进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协调发展。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维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网络安全责任制和问责机制。单位主要负责人是网络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统筹协调网络安全与中医药信息化工作。网络安全工作分管负责人要协助主要负责人抓好落实。责任职能部门和技术支撑机构应做到安全到人、责任到岗。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安全教育和培训,建立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和岗位 
查看详情
【改革开放40年】藏医药进入最好“机遇期”
【改革开放40年】藏医药进入最好“机遇期”作者: 周晶 来源: 中国西藏网图为第四届藏博会新闻发布会暨闭幕式现场。摄影:王淑    中国西藏网讯 近日,第四届中国西藏旅游文化国际博览会圆满落幕。林芝分会场承办和举办了“藏医药发展论坛”,来自国内外的多位藏医药工作者及各界代表共商藏医药未来发展大计,围绕今后藏医药事业如何发展、如何与国际接轨等议题展开了深度交流。  改革开放以来,藏医药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这门有着2300多年发展历史的传统民族医药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沿线国家医疗、文化等产业的需求下,传统民族医学迎来了新的传承、发展、创新空间。图为《四部医典系列挂图全集》。    改革开放推动藏医药产业快速发展  西藏在和平解放前仅有三所规模极小的官办藏医药机构,没有一张病床,从业人员不足百名,民间藏医数量十分有限。而就藏药产业而言,只有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制剂室一家藏药生产部门,其年产量只有35.7吨,产值约28万元,藏药生产技术人员不足50人。  西藏和平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藏医药事业的发展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藏医药被列为西藏自治区重点发展的六大特色和支柱产业之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藏医药现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传承,西藏藏医院“门孜康”已被列入中国国务院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逾古稀的洛桑朗杰曾在“门孜康”工作了30多年,见证了藏医药的发展。他深有感触地说:“西藏和平解放后,‘门孜康’从以前的人工制剂,发展成现代化、规模化生产。”如今,藏药企业工业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传统藏药与新技术藏药共同发展的新型产业格局。  2017年7月,我国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简称《中医药法》)正式施行。《中医药法》提出,本法所称“中医药”,是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医药在内的我国各民族医药的统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继承和发展中医药。”  “党和国家对藏医药的重视,对包括藏医药在内的我国传统医药行业的从业人员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鼓励。相信党和国家对传统医药的支持力度会不断加大,必将推动传统医药在健康领域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中国藏研中心副总干事柳应华说。图为把牦牛蹄掏空制作而成的藏药袋   “一带一路”倡议促进藏医药产业走向国际  近年来,随着藏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内外群众对藏医药的认知越来越广泛,藏医药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来自尼泊尔的医生乌达•柯伊拉纳告诉记者,这两年越来越多的尼泊尔人开始了解藏医药,逐渐信赖这一古老的传统医学。“在加德满都的一所大学还专门开设了藏医药专业,并开始招生。我希望西藏和尼泊尔可以加强在医学方面的合作,共同为医学事业作出贡献。”  西藏地处中国西南,毗邻“一带一路”区域的新疆、青海、四川、云南等省区,同时又与印度、尼泊尔、缅甸、不丹等南亚国家接壤,是联系内外的重要枢纽。  国家卫计委相关负责人曾表示,藏医药要借“一带一路”倡议积极走出去,加强对外务实合作,不断扩大影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全力支持西藏藏医药事业发展,为建设健康西藏、健康中国作出应有贡献。  “一带一路”倡议既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又是顺应时代发展、顺应潮流的应时之举。2018年西藏政府报告指出,要“做大做优藏药产业”。相信藏医药这一千年瑰宝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将会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中国西藏网 综合/周晶) 
查看详情
共7条 当前1/1页首页前一页1后一页尾页